據環保部統計,為加大對企業環保措施的監管,目前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線監測網絡的資金已逾百億元,能夠監控上萬個污染源。
如此強大的監管網絡,能否有效遏制企業的環保違法行為呢?記者發現,近年來一些企業的環境違法方式從“偷排”轉為“偷數字”,竟然對在線監測數據動手腳,公然造假。
| 監測設備形同虛設,“國字頭”企業也造假
環保部近日對去年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不少央企子公司亦在名單中。在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中,五大電力集團、華潤、中石油、神華等央企子公司均上榜。
記者調查發現,環保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銀川市環保局在啟元藥業進行檢查時,奇妙的情況出現了:當停運鍋爐內的脫硫設備一小時后,鍋爐排出氣體的顏色和氣味都發生了變化,在線監測數據卻紋絲不動。
“部分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已經摸到了自動監測設備的采樣規律,如兩小時或者1小時采樣一次,部分企業就在測量間歇大量偷排超標污水。”河北省環境執法監察局負責人介紹說。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執法局局長虢鵬說,國控、區控企業都安裝了污染在線監測設備,環保部門能對其進行24小時監控,僅從數據上幾乎看不出任何問題。
記者打開虢鵬手機上安裝的在線監測軟件,發現所有企業排污數據都顯示“合格”。“其實對于這些數據我也不完全相信。有時突擊檢查中看見設備在運行,但一摸機器還是涼的,很明顯企業是臨時抱佛腳。”虢鵬說。
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總工許楊說,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對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10多種。
一類是通過修改設備工作參數等軟件手段造假,不達標的變達標。如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軟件計算時加個0.1的系數,結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另一類是通過破壞采樣系統等硬件手段造假。在設備采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采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采集不到排放的真實樣品。
| 造假利益鏈:企業與設備運營商合污,地方保護助長風氣
記者了解到,在線監測設備生產運營商的資質先需通過環保部審批,再經地方環保部門審核招標后,由排污企業自行選擇與其合作。虢鵬說,“讓企業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相當于自戴手銬,誰愿意自己銬住自己呢?”
邢臺市環保局公布的查處結果就顯示,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雖然采用了在線監測設施第三方運營方式,但該公司不讓運營方拿鑰匙,而是自己“把門”,并安排專人操控監測設備,每天晚上對在線監測設施煙塵儀電位器進行調整,并對其系數進行修正。
汪家權說,現在第三方監測營運機構多采取一年一承包的形式。首先,如果不與污染企業“合作”,年包的訂單可能就沒有了;其次,真實負責任的數據需要派人常駐監督、定期抽檢、投入試紙試劑等,采用虛假數據可以“節約”第三方監測營運機構的成本,本來一年包5家企業,這么一來一年可以包10家。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有意無意的縱容,也是違法企業有恃無恐造假的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朱良玉說:環保數據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是領導干部的“臉面”,環保部門的數據不好看,那不等于往地方領導干部臉上抹黑嗎?在一些地方,“環保數據要由當地領導點頭才能公布,而不是環保局長說了算,真實的數據已成為不敢見光的秘密。”
| 造假成本低,收益卻很大
造假的成本很低,收益卻很大。最近環保部對19家企業處罰4.1億元,只是追繳應該繳納的排污費。按照現行法律,針對企業違規排污一般處以三五萬元罰款,限期整改,這樣的處罰難以對任何一家企業起到警示作用。
而且,只要不被發現,污染企業可以騙取國家補貼、少繳排污費、規避處罰,獲得的利益是巨大的。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和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說,火電企業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行業,為提高火電企業脫硫的積極性,國家對安裝并正常運行脫硫裝置的燃煤電廠,進行電價補貼,以彌補脫硫成本增支。一個60萬千瓦的機組,國家給予的補貼大概為每年4000萬至5000萬元。不少發電廠拿到脫硫電價補貼之后不好好運行設備,出現白天裝置運行正常、晚上關閉環保裝置的情況,把錢省下來自己拿了。
據了解,對于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造假的處罰,目前僅在2009年出臺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辦法》中提到:“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許多受訪的基層干部和環保專家希望“偽造監測數據要追究刑事責任”,“過去很少看到有企業和環保部門責任人因監測數據造假被追究法律責任。”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如果造假者面臨的不僅是罰款,還會被抓、拘留、承擔法律責任,將起到有力的震懾。
上海力皇集團是一家專業從事VOCs有機廢氣治理、煙氣脫硫脫硝除塵、VOCs在線監測系統的環保公司,公司集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工程總包及設施運營為一體的創新企業。公司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在行業擁有豐富的經驗并取得多項技術專利,與同濟大學等多所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是華東理工產學研實習基地,我們針對客戶需求和實際情況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專業治理綜合解決方案。